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组织人大师生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2023年10月18日上午,为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的组织领导下,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理学院等四十多名师生组成的参观团队参观了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本次展览在民族文化宫的一层大厅内举办,分设了“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主题展厅,共展出了1500余件珍贵文物古籍,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讲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呈现出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与丰富实践,为观众铺展开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
“大一统”主题单元讲述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大一统”的制度实践和价值追求,贯穿着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因而直到今天,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大交融”主题单元介绍了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包括迁徙、贸易、婚嫁乃至冲突以及各民族如何不断扩大交往范围,不断加深交融程度,最终在文化上互鉴融通而增进认同,在经济上互惠共生而彼此依存,在情感上手足相亲而守望相助。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大团结”主题单元从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切入,讲述了中华各民族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逐渐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心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民族工作的主旨,始终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始终依靠各民族大团结力量,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主题鲜明,展品珍贵,叙事宏大,视野广阔,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对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走向进行了全面刻画和生动展示。在参观过程中,参观团队认真聆听现场讲解,细致观看陈列展品,深入学习了解中华民族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的历史进程,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与丰富实践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奋进力量,接受了一场沉浸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参观师生一致表示,将以此次参观展览为契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党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团队成员参观感想(节选):
社会与人口学院教师唐丹:此次参观展览,回想起在新疆哈密等地的调研经历。得益于“双语教育”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孩子也能很好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对于促进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很有帮助。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努力,共同团结奋斗。
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陈云龙:这次参观收获满满,一方面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以及各民族的发展与融合历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让我学习到了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摆脱贫困,共同迈向小康的伟大成就。今后,我将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大团结作出自己的贡献。
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洪新伟:此次参观感受颇深,展馆从不同的板块介绍了国家的民族团结与融合,更是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展示,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也从历史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古代国家治理中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政策和方针,印证了台湾、新疆、西藏等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