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日期:2025-09-21
9月12日至13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端论坛2025”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口与健康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青海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广西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广西分院协办。中国人民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青格勒图出席并致辞。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相关部门同志出席会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160余人参加。
论坛开幕式和大会发言环节上半场由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齐鹏飞主持。他回顾了论坛发展历程并介绍了论坛的基本情况,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为指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青格勒图表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草案,将党在民族工作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转化为国家意志。本次论坛的举办对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具有重要意义。期待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积极推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华涛以“融入洪流:抗战时期中国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为题,结合详细史料,阐释了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理论路径,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何明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涌现性”,通过系统思维方法研究,从环境塑造、多元组分、非线性交互等维度,深入剖析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内在逻辑。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宋月萍将健康中国战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结合,系统分析了民族地区健康事业发展的显著成效,肯定了推进健康中国与共同体建设深度融合的独特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原西藏研究室主任王剑峰回顾了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政治平等、依法治藏、经济现代化、人类发展水平、文化与宗教等多个维度,总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及其对全国的示范意义。
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汤志华分享了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经验,从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广西在坚持党的领导、精神家园构筑、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领域的创新实践。
北方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王宏晓着眼学科建设前沿,阐述了如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两个结合”,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知识体系。
大会发言环节下半场由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段成荣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张斌从档案文献工作的基本特征入手,探讨了档案史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就档案工作如何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建议。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杜智鑫展示了在新疆、西藏、贵州等地开展的儿童早期养育项目成果,阐释投资儿童早期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长远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郝亚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为题,提出铸牢不仅是民族工作主线,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实践主体的过程。
本次高端论坛设立12个平行分论坛,议题涵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民族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研究、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共同现代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兴边富民与稳边固边、全球视野下的共同体构建、共有精神家园构筑等领域。同时,特别增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研讨”和“铸牢工作经验案例交流”两个分论坛,汇聚各高校在学科建设和实践创新方面的最新成果。
出品 | 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